[转载]锻造一支敢打敢拼的“治水铁军”高级人才为我市供排污一体化改革建言献策

发表时间: 2018/11/28 15:33:00 浏览: 152

锻造一支敢打敢拼的“治水铁军”

高级人才为我市供排污一体化改革建言献策

2018年11月28日惠州日报要闻

11月26日,我市供排污一体化改革高级人才座谈会举行,市水务集团高级人才就深入推进供排污一体化改革建言献策。
本报记者杨 熠 通讯员廖鹿云 摄
    “抓住机遇,勇于担当,锻造一支敢打敢拼的 ‘治水铁军’。”“蓝图已绘就,我们要提振信心、自我变革,重塑惠州治水新模式。”11月26日,我市供排污一体化改革高级人才座谈会举行,来自市水务集团的120多名高级人才就如何深入推进供排污一体化改革,从治水理念、治水模式、治水技术等方面纷纷建言献策。
    当前,水污染治理是惠州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任务、当务之急。供排污一体化改革启动后,市水务集团迈出了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坚实一步———挂牌成立“水环境治理研发中心”,为全市水环境综合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平台。
    “市水务集团有教授级高工2名、高级工程师121名、中级工程师237名,这是很宝贵的资源,是我们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底气所在。”市水务集团方面表示,水环境治理研发中心由熟悉我市水环境情况、经验丰富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组成,将以水质改善为核心任务,秉承科学治水、创新治水的理念,通过培养自身技术力量和引进科技人才,全力推进惠州供排污一体化改革。
    治理理念
    水环境治理须以水质改善为首要核心目标
    “供排污一体改革的根本任务是治水,关键和核心则在治污,水环境治理必须以水质改善为首要核心目标。”水工建筑高级工程师、水利水电一级建造师陈璐建议,惠州要打好治水攻坚战,首先要高规格治理,必须建立一个有质量的公司治理结构,通过产业治水、生态治水、人文治水,最终实现人水和谐。“还应做到高水平和高效益治理,在做大水文章的同时,还要做活水经济、做强水文化、做美惠州城,实现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双丰收。”
    “从此前河涌整治的经验看,水环境整治要有系统思维和全局意识,前期工作就要通盘考虑建后管养。”教授级给排水施工高级工程师张戎说,惠州治水要以 “水十条”作为纲领性文件,抓住“控源截污、内源治理、补水活水、生态修复、长效管理”实施全领域水环境整治,更为重要的是做好后期养护和管理。
    “做好水治理的文章,需要用区域生态规划的方法及景观设计学技术,结合城市建设发展实际,走科学规划、统筹治理的道路。”建筑给水排水施工工程师容振辉建议,通过推行“饮用水水质提升计划”,将城市旧管网改造、二次供水“统建统管”、老旧小区管网升级、农村供水管网改造、材料准入把控、水务智能化应用等多项改革措施一揽子打包,作为供水企业改革的重点,统筹解决供水面临的问题。
    治水模式
    形成具有惠州特色的治水新模式
    “从规划的角度来说,难点就是各类规划提出的标准不统一,惠州应该拿出自己的标准。”水工建筑高级工程师谭波说,标准是指导工作的,接下来应该逐步建立起“统一指挥、统一行动、统一标准”的治水模式。
    “对于城市内河来讲,难点在于截污和污水处理。”教授级水工建筑高级工程师张建平说,惠州老城区此前的排水系统大多没有雨污分流,不利于河道污臭治理,但对老旧排污系统全部进行截污改造,不仅工程复杂,且投入太大。他建议分片区、分阶段走城市管廊建设发展的路子,一个片区一个片区来,疏通城市“血脉”。同时,借鉴“海绵城市”建设的成功经验,集中力量做好建成区及城镇内涝隐患点的整治。
    “要利用惠州拥有地方立法权的优势,形成具有惠州特色的二次供水管理模式,对不同类别的小区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方案,彻底解决群众用水‘最后一公里’的问题。”给水排水施工高级工程师桑高超建议,对于新建小区、有维修基金的商住小区、没有维修基金的老旧小区,分类制定投资改造政策,由供水企业对二次供水进行统建统管。
给水排水施工高级工程师张法标建议,完善法规制度,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,出台适合惠州实际的排水、治污、治河管理办法及建设、运营维护相关设施的规定,使各项治理工作有法可依、有章可循;同时,设立“建前审批”“建后许可”机制,针对新建小区、工厂、医院、商城等排污大户,在报建审批、竣工验收环节加强监管;对已建成的排污大户则严格执行排污许可制度。
    完善机制
    改革要把人才队伍建设提到战略高度
    “改革要把人才队伍建设提到战略高度,把人才看作一种战略资源,通过培养人、吸引人、使用人、发掘人,推动可持续发展。”张戎建议我市建立完善的人才体系及评价和激励机制,做到事业留人、待遇留人,让人才队伍形成梯度,不出现断层;同时建立产学研联盟和实训基地,通过和省市内外高校研究院合作,提升技术能力。
    水工建筑高级工程师王经建议,依托水环境治理研发中心,与国内科研院校进行深度合作,建立专业的人才系统性培训体系,在集团系统内营造学习向上、干事创业的好氛围,提升人才队伍凝聚力、向心力,打造一批专业过硬、作风过硬、作风顽强、风清气正的治水技术力量。
    “改革将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,只有加快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,推动科技成果转换,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。”给水排水施工高级工程师张敏说,在实践中,可以通过加强校企合作,与高校联合开展课题研究,加快企业创新步伐和人才培养速度;依托现有的水质监测科研技术,全力创建省级实验室,在纵向上可以提高水质监测的精准度,在横向上可以扩大水质监测面。
    作为水务人,这些专业技术人才表示,要努力贡献智慧和才华,拿出务实管用、操作性强的思路举措,为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作出应有贡献。
    统筹 本报记者杨 熠
    采写 本报记者杨 熠 欧阳成